3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发布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表彰名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儿中心副主任、科研部部长、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副院长郜洁主任中医师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6年,是全国中医医院最早成立的急诊科之一,1995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中医急症中心,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2016年是全国唯一一家验收达到优秀的中医急诊学重点学科。
急诊团队坚持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对党忠诚、团结奋进、勇于担当的中西医急诊队伍。在新冠疫情中,38位骨干先后17次逆行全国、出征海外抗疫,266位医护人员勇担方舱医院、大规模核酸采样、定点医院、隔离酒店等工作。集体荣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急诊科融合院前急救、急诊门诊、留观、病房、EICU五位一体综合体系建设,全面开展ECMO、床旁超声、CRRT等现代急救技术,组建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承担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和运送任务。该科充分发挥中医药救治急危重症优势,开展10余种中医特色技术治疗急危重症,中药使用率达90%以上。中西结合优化绿色通道路径管理,危重症死亡率、致残率明显降低。2018年成为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通过国家胸痛中心、国家卫健委高级卒中中心、全国首批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救治快速通道建设示范中心认证。专科连续4年获入选“艾力彼”广东医院最强科室。
急诊团队聚焦疫病、脓毒症、心脏骤停、急性胸痛等重大疾病和危急重症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牵头组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建设“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创建“国家中医药应急数据管理平台”,获批建设“国家中医疫病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率先提出“扶正”与“解毒”双驱并用理论,研发“扶正解毒颗粒”被纳入新冠国家诊疗方案,创制“益气活血散”并完善脓毒症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心脏骤停救治加载电针针刺与中成药,开创了国内中医“针药”参与心肺复苏先河。团队针对院前胸闷痛症状开展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气雾剂能有效缓解胸闷痛症状,为中药院前使用获得重要证据支撑。近5年来急诊团队共承担国家级等各级科研课题85项;发表学术论文254篇,其中SCI论文48篇。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院管理局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急诊学、中医疫病学2023年全国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排名第一。
急诊团队立足国家建立健全急救体系需要,以“德育”与“守正创新”为两翼,衷中参西,构建“德技并进”人才培育体系。打造“多维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多维度将思政全资源、全要素、全过程贯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评价。创新“思维引导”混合式实践教学,在坚持“重经典、强临床”基础上,提出“开始正确”“重病推定原则”等急诊临床思维教学新理念。依托团队科研平台培养学生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教学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西医急症学》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团队骨干获省级教学成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培养一批优秀研究生,获评共青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教育部“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急诊团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投身“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向全球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精准分层救治方案被纳入美国及马来西亚、加纳等国家的诊疗方案;突破香港抗疫初期医疗体系限制,实现中医团队取得在港行医资格、进入住院红区等“六大突破”;携手香港探索中西医深度融合诊治危重症新模式,推动粤港澳三地率先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创办全国“中医急诊论坛”和“全国青年医师急救技能竞赛”,引领全国中医急诊学科发展。聚力开展社会急救培训和中医药科普,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推动AED等急救设施普及,创办全国首个“中西医结合自救互救科普平台”,制作急症自救互救示范视频及书籍30余部,在线课程《急救在身边》浏览量140余万人次、培训5万人次。团队成员获民盟中央“民盟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新冠病毒肺炎中医医案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著作奖。
郜洁同志坚持在平凡岗位上,不计得失,一心为病患,兢兢业业履行白衣天使的职责。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她在医教研管齐头并进,被评为国家级青年人才,青年岐黄学者、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首届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弘扬岭南罗氏妇科精华至海外,服务基层和革命老区人民
作为全国名中医罗颂平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主要传承人,她深知肩上使命,促进建成海外首个中医妇科流派工作站“北美罗氏妇科工作站”,通过国际学术平台开展系列学术讲座,覆盖20余个国家和地区,达62万人次。坚持定期帮扶基层医疗单位,让岭南罗氏妇科学术精华在基层开花结果。心系革命老区,响应国家“穗龙合作”战略,积极建设“岭南罗氏妇科福建龙岩市中医院流派分工作站”,并为革命老区军属患者送医送药,受老区人民好评。
她作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和妇产科教研室主任,牢记“德才兼备、立德树人”“科研育人”教学理念,培养本科生获得国家创新创业项目4项。积极践行教学,获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设计单项奖及二等奖,获得人卫慕课在线课程与教学资源比赛课程设计作品一等奖,广东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小讲课教案一等奖。主持省级教改项目3项,省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课程1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
创新发展中医生殖轴理论,钻研补肾安胎法科学内涵,研发岭南名方,惠及众坤
中医要传承更要创新,在全国名中医罗颂平教授指导下,她创新性提出“肠-胞宫”轴指导临床。建立具有中医证候特色的临床队列,构建早期妊娠障碍疾病诊疗预测模型,突破早早孕阶段诊疗瓶颈。为了规范诊疗,核心制定全国行业指南推广基层医疗机构。研发全国名中医创制院内制剂“助孕丸”成为广东省医疗机构“岭南名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包含重点项目1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4项。
在医院党委指导和支持下,她进入科研部工作,想一线临床工作者所想,深入调研,积极促进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建设,紧抓临床科研,持续开展系列全院临床研究能力培训,实施国自然申报精准精细辅导,减轻临床科研工作负担同时提高申请质量,加强对辅导专家的激励,实现国家重大专项和国自然重点项目突破,国自然中标率居全国同行前列。推出精诚科技论坛和科研门诊服务,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打开临床科研工作新局面。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她将继续用技术和爱心传承发展中医精华,守正创新,服务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