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首页  走进校友会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校友风采  下载专区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丁邦晗:中医之路上,唯有“相信”与“热爱”!
2024-09-13 15:17 广州中医药大学    (浏览次数:)


18563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中医的智慧与魅力愈发显得珍贵

今天,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

丁邦晗医生将与我们分享他独特的医途经历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探寻那充满智慧与传奇的医道之路


丁邦晗,安徽怀宁人,民盟广州中医药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临床医学博士学历,教授、主任中医师,民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常委,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大科主任。多个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获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优秀盟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特殊贡献者”优秀急诊医师奖、广州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名师、新南方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undefined

2018年1月省政协会议建议中小学开设急救培训课




学医路上难忘经历




我出生成长于安徽怀宁偏远的农村,父母务农,家境贫寒,能够上大学完全受益于国家当时非常好的教育政策,小学中学义务教育不收费,大学没有学费且有助学金。


高考后填写志愿时,父亲说学中医吧,“只要学有所成,医德好医术好,就能给人看病,一辈子都有饭吃”。听了父亲的话,填报了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


进入大学后,对于中医药是否有效,以后是否要做中医生是心存疑虑的。在大学三年级,学了方剂学之后的经历让我下定了决心。那年端午节后,邻居家的伯母“中风”,头晕,右侧上下肢肌力下降,流涎不止;因为没钱住院治疗,邻居家的大伯要求我开中药方,说“死马当作活马医”,吃坏了也不怪我。当时非常犹豫,还不是医生的我就开药给人吃,肯定是不妥的;但看到亲戚生重病,作为医学生又不帮忙,是否太不近人情?!最后在父母的鼓励下,翻遍了《方剂学》和《中药学》,回顾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补阳还五汤”,就在此方的基础上加了三味中药,开出了人生的第一个方剂。方中的一味中药是“白附子”,此药有毒,很多药铺不备此药,去买药的大伯找了很多家中药铺也没找到,最后在一个老中医的药铺中找到该药,一问处方医生是什么人,说“堂侄,是上中医院校的大学生”,那老中医说“这孩子很大胆!”,最后让大伯签了生死状,发了药。


出乎意料的是,3剂药后,病人的头晕减轻,手足较前有力;坚定了家属的信心,要求我继续开药。于是,按照方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补阳还五汤中的生黄芪的量可以逐渐加到150克,于是,每3剂加生黄芪30克,直到150克,总共服用了42剂,所有症状完全消失,临床痊愈。这像一个神话,但却是我的真实经历。


近40年来,这份“非典型的行医经历”,一直激励着我。80年代末的医院没有CT,甚至连彩色超声都没有,只有血压计等基础生命体征的测量工具,连降压药也只有“心痛定”(硝苯地平片)等效价低的药物;当时最困难的是因为诊断条件有限,患者很难诊断明确,在这种状况下,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时常出现奇迹。


这份经历也一直把我的人生固定在中医学的道路上。无论有什么从事其他非中医临床的机会,我都没有动心,一直坚持在中医药的阵地上。




中医学在救治危急重症与疑难疾病中发展




从医30多年来,谈不上什么成就,只是一直坚守在急危重症工作的一线。


在大家的观念中,中医是慢郎中,治疗慢性病有优势,急危重症是弱项。但回顾中医学发展史,无论是伤寒、还是温病,无论是内科杂症还是疮疡等外科病症,中医看的都是急危重症或疑难疾病;从中不难得出结论,中医学的发展就是救治急危重症与疑难疾病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而来。


在中医院从事急危重症工作最开始的几年最难。从中医院校毕业,鲜少有接受系统的急危重症训练,甚至连基本急救技能都不具备。各种因素的限制是中医院急危重症学科与综合性医院差距的主因。


我本科毕业后在安徽省怀宁县中医院内科工作,病房与急门诊兼顾,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深感自己所学浅漏,如果不进修或读研,是难以胜任急危重症工作的。1994年入学辽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后在急诊中心工作,虽然掌握了常见急诊监护与急危重症处理方法,但总得自己差距还很大,工作三年后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拜一附院急诊学科创始人陈镜合教授为师攻读博士学位。


2003年6月,博士论文答辩会


自本科毕业始一直从事急诊工作,面对的困难永远是如何快速掌握现代急救技术,从心电图读图到CT、MR的阅片,从气管插管到深静脉置管,从循环支持到多器官功能支持。


为了更好学习急危重症救治技术和心血管介入治疗,在陈老师的支持下,博士阶段的第二年在安贞医院抢救中心和心内科学习,并利用该院的心血管病例进行博士课题的研究。在安贞医院的一年时间里,不仅系统学习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也掌握了急危重症抢救的基础技术与临床思维。


这为博士毕业后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ICU和急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广中医的渊源




在来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博士之前,就听说广东的中医氛围好,广州中医药大学名师名医多,附属医院管理水平高,对病人服务认真负责,也就心向往之。在安徽读本科并工作一年,在辽宁读硕士并工作三年,最后还是决定来广州读中医博士。我和师弟赵锋利博士都通过统考和复试,但陈老师只有一个名额,这让时任研究生处的邱仕君处长很是为难,最后,经邱处多方协调,让我和锋利师弟都能顺利成为陈老师的学生。真的一直感激邱处长和母校。


博士毕业后,本应回原单位工作,但想到来广州读博的初心,遂决心留在广州工作,在南粤杏林第一家的广东省中医院做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生。


undefined

2003年7月,博士毕业照片




坚持中医,唯有“相信”和“热爱”




刚进入大学学习,开始时很是迷茫,医古文、阴阳五行、生化、解剖......同时学习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两者互不相关,相隔遥远,理解困难,背诵也困难,有些不知所措。是否很多中医学子入学后的一段时间也如我当年一样?但为了不补考,为了能顺利拿到学位与毕业证,在每门课的考前都是加班复习,“只为那及格分”。这种情况到大四时发生了改变。那一年的某一天,突然想起在高中时拿到安徽中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许下的诺言:一定要读研究生!


于是,开始认真学习,准备研究生的入学统考。


1992年秋天开始,莫名地出现低血压,常常头晕,很是困扰。很难受时也想放弃的念头,最后还是挺了过来,5门课均以较为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硕士研究生的考试。


回顾读本科的1988年-1993年,大背景是中国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我们伟大的祖国正迎来波澜壮阔的快速发展期,社会各个方面欣欣向荣,我们20岁的青年对自己与国家的未来充满着期待。


人生要走什么样的路,是大学五年一直在思考的,做一辈子中医生,还是其他?在大三时非典型的行医经历,临证中获得的疗效坚定了我作为初学中医人的信念,下定决心做一辈子的中医生。


能够坚持某件事,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相信”与“热爱”。首先要相信中医药的疗效,其次是要热爱中医药事业;只有医生相信中医药的疗效,理解中医药的思辨方法,树立中医药学的思维,病人才能获得疗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疗效会坚定医生的信念,会让医生更加热爱中医药,也就自然会终生服务于中医药事业。


undefined

2020年3月雷神山医院查房


作为急症教研室的主任,我要求所有老师把培养热爱急诊的医生,训练学生“急诊思维”作为两大目标。希望所教的学生首先是爱中医的,是愿意为病人认真服务的医生。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急救技术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够运用中西医手段方法诊治疾病。


16年前,我在急诊留观区担任二值医生,深静脉置管在当时还不是每位医生都能熟练掌握的。有位实习医生小杨很是勤奋,愿意学习,我鼓励他把独立深静脉置管作为学习目标之一。经过“手把手”“放手不放眼”等不同阶段的训练,最终练成了每个需要置管都由他来完成,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带教这个学生的经历,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可以教好,只要老师肯教,学生肯学。



业余生活:快乐与专业相伴



急诊工作的繁忙让大学时期喜欢的围棋与桥牌都放弃了。后来发现,与专业相关的急救培训养生科普既是社会公众的需求点,对于我来说,也是业余生活中的一件快乐事。


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急救技能掌握的需求,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支持下,建立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急救培训基地”,并成立了由急诊科医护人员组成的急救培训团队,率先在全国提出“急救在身边”的口号,带领同事们利用休息的时间到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培训地从市内到市外,从省内到省外,成为急诊圈的佳话。


急救科普讲课


2018年,我在广东省政协会议提案建议广东省的中小学要开设急救培训课,当时上高一的儿子第一时间响应,一次课学会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并作为主角现场录制了“高中生心肺复苏培训视频”,引领中学生参与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培训。儿子也参加了我们到企事业单位的几场急救培训,加深了我们父子感情。


undefined
急救技能培训


日常生活中,我运动很少。为了鼓励心脏病患者康复,以八段锦与太极拳为基础编制了专为心血管重症患者练习的“保心操”,带领患者练习,以帮助他们健身强心。


undefined

2018年,编排保心操


如果说日常生活有什么特殊的话,可能就是“泡药酒”了。2020年去武汉抗疫回来后,尝试着用中药泡酒。不同的中药有不同功效,泡在酒中,以酒与水提取中药药用成分,发挥中药助力健康的作用。不同配伍的中药药酒色香味有所不同,功效各异,别有一番乐趣。




对母校的祝福与期许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曾经的学生与现在的老师,为母校百年校庆欢欣鼓舞。祝福母校在高质量发展中越来越好,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都能成为一流学科,有更多的大师更多的大医家,有更加成功的校友。期待大学和各附属医院有更多的中医药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转自公众号“广州中医药大学”
来源 | 党委宣传统战部
执行编辑 | 谭玥怡
责任编辑 | 王婧怡
审核 | 杨   依
审定 | 陈   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版权所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