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冀院士受聘担任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伯礼院士、黄璐琦院士、刘良院士受聘担任委员会副主任,姚新生院士、陈凯先院士、陈香美院士、侯凡凡院士、王琦院士、国医大师路志正、国医大师禤国维、国医大师周岱翰,以及王一涛、王喜军、吕玉波、吕爱平、刘建平、陈士林、郜恒骏等受聘担任委员。
实验室主任、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重大慢性病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因素,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健康挑战。国内外学者对重大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倡导战略前移,重视预防,这与中医“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湿证是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相关疾病等)的核心证候,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特别是在岭南地区,湿邪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高发因素。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以“从湿论治”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湿证系统性研究,有可能破解重大慢性病防治的系列难题。未来,实验室将努力建设成为立足广东、面向华南、辐射全国的一流中医科研基地,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加强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是广东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的重要举措,会议同期举行科学院南沙院区规划论证会。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于2007年依托广东省中医院启动建设,旨在提升科技创新对广东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卢传坚表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突破发展瓶颈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发展,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科学院将建设南沙院区,研究条件和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科学院以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防病治病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提升能力为导向,构建中医药全链条研究体系,引进前沿技术手段,布局多个功能模块技术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传统中医药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大幅度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