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工作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广中医党委书记张建华表示:“我们要培养一群有家国情怀、仁心仁术的中医药接班人,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近年来,广中医创新探索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玩”出了不少“新花样”:故事思政、中医思政……让思政教育变得更有时代性和亲和力。
辩论赛是刘秦民课上的必选项,也是广中医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案例。在他看来,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要联系实际谈问题、想对策,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年轻人唱主角、多发声。
在广中医,有一段鸿雁传书的动人故事广为流传:与辅导员李肇宏书信交流一年后,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中医班学生孙雅雯变得自信从容,师生两人在信中畅聊身边故事与人生哲理。现在的孙雅雯更加外向乐观,还与队友一起斩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多个重要赛事奖项。
一则师生交流的故事,为何成了校园佳话?原来,这与广中医推广的“故事思政”有关。
近年来,该校注重讲好校园故事,将讲故事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有效途径,形成了“人人讲故事、时时讲故事、事事讲故事”的生动局面。
每年毕业季,该校遴选一批优秀毕业生,如同时研究生毕业的母女、全部考取硕士研究生的10人实习小分队……他们的故事一经广泛传播随即成为校园的榜样,激发在校学生的奋斗热情。
在“故事思政”氛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讲述身边故事,弘扬校园正能量。2012年起,第一临床医学院鼓励大一、大二的医学生以志愿者身份走进医院肿瘤科、血液科等科室病房,开展心理疏导、陪护聊天等服务。该学院辅导员李平鼓励学生将志愿服务过程写成系列故事,思考如何与病人高效沟通,目前收集了近万篇志愿者日记,有效地提升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故事思政”是广中医在探索思政教育上的创新尝试。在张建华看来,“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高校思政工作要感染青年,就要打好创意牌,只有推出学生认可的活动,他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接受背后的价值观。
今年2月22日,该校召开新学期工作部署大会。散会后,教师们从大礼堂鱼贯而出,此时一名小提琴手缓缓走来,演奏动人的旋律,随后手持萨克斯、口风琴、长笛的乐手从不同方向走来,一时间,悠扬而熟悉的旋律在校园里响起。这是广中医精心策划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上千名师生一起表白祖国:“祝祖国繁荣昌盛,祝广中医越来越好。”快闪活动在广中医人的“朋友圈”刷屏了,也激发了师生的爱国之情。
张建华表示,除了“第一课堂”思政课程外,学校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让思政教育更加平易近人。
线下思政丰富多彩,线上思政与时俱进。广中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让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开辟了“名医壁”“广中医歌诵者”等思想政治与文化专栏,讲述广中医人的故事,讲述岭南中医药名家与中医药文化。
中医思政传承人文中医,增强文化自信
一生为中医学发展呕心沥血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有这么一句“金句”:“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我是为中医而生的人。”首席教授李国桥两次往自己体内注射疟原虫,最终解开青蒿素对抗疟疾的密码,如今复方青蒿素抗疟的方案在非洲大力推广……
在广中医的思政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经常与学生分享中医“大咖”们的故事。在讲解文化自信的篇章时,教师们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将中医药文化传播至更多国家与地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上,思政教师会结合近现代中国国情,介绍中医药存废之争的史实,激发学生爱国、敬业的热情。
“思政课一定要联合学生实际,谈问题、想对策。”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袁毓玲表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共性,和中医药培养人才的特殊性相结合,将中医所倡导的“大医精诚”观念渗透到教学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还能增强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中医思政不仅是在思政课程上融入中医元素,而且要求中医药专业教师努力挖掘中医发展历程中的德育元素和价值观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协调,释放育人的最大能量。
“中医与思政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意与境的和谐。”张建华表示,中医药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伸,“中医讲究以人为本,重视仁、和、精、诚,强调仁心仁术、家国情怀,这些都是很好的精神养料”。
“学习中医,不仅要学习中医技法,而且要学习中医精神。”张建华介绍,目前,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广中医以培育医德医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与病人同频共振,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德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也体现在临床带教过程中。2014级第三临床医学院学生何琪每次跟导师出诊都收获颇多。他注意到,导师在问诊后总是让病人多待一会,为他们做心理按摩,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疾病。
“‘课程思政’4个字的含义,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熏陶。”张建华表示,“师者,生之榜样”,教师的状态、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以及对病人的态度等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不管在专业课堂还是在思政课程,何琪总能听到老师勉励他们要抓住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机,主动作为,“我们这一代人都在做一个中医复兴的强国梦,希望让更多人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南方+专访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
办好思政教育 培养中医“铁粉”
南方+:作为一所中医药院校,广中医的思政教育体系有什么主要特色?
张建华:办好思政教育,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目前,广中医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主张讲好中医故事,将中医蕴含的家国情怀传递给学子,同时邀请国医大师、名中医等给本科生授课,以名医榜样引航学生发展,引导学生感悟大医精诚的理念。
南方+:如何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张建华:我们通过建设两个课堂、打造两支队伍等实际举措,抓好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第一课堂”是指思政课程,学校在课堂上学习吸收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知识;“第二课堂”是课堂以外的活动,学生通过参加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文化艺术表演、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思政课程一定要与时俱进,授课导师要认识到,只有结合新时代来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才会更有体会,更有获得感。
建设两支队伍,是指思政教育的专职队伍和兼职队伍。前者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后者是专业课老师,他们是思政教育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他们素质不高,就难以贯彻课程思政的要求,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南方+:如何提升思政教师的素质?
张建华: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丰富知识体系,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广中医多次组织思政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提升教师的学术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境界。学校还连续4年选送教师到北京大学进行有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课程讲解中能融入更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南方+:思政教育根本上是立德树人,您认为办好思政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什么人才?
张建华: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体而言,他们应该是有仁心仁术并爱岗敬业的中医接班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过去,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迹,骨子里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目前,中医药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机,但距离行业标准化和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是有科研能力的中医“铁粉”,他们既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古人对话,揭示中医药文化的奥秘,将中医推向国家舞台,又要携手西医学共创现代医学的理论和临床,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坚持中医特色 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广州中医药大学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学校之一,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2019年成为省部局共建高校。2019年本科招生专业达24个,新增中医养生学、假肢矫形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收2870人,其中广东省普通类计划1922人,农村卫生定向生计划175人,地方专项计划60人。
在招生的专业中, 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护理学均为国家特色专业,中医学(九年制)和中医学(“5+3”一体化)为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中医学(九年制)仅招收理科,实行“九年分阶段,本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及全程导师制。前5年为本科培养阶段,合格者获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4年硕博连续培养阶段,合格者可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中医学(“5+3”一体化)文理兼招。前5年为本科培养阶段,合格者获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
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有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按照相关规定,学校可接收一定名额的推荐免试考生(保送生),及推荐免试(保送)入读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其他知名高校。
来源 | 南方+
责任编辑 | 张正茂 叶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