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首页  走进校友会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校友风采  下载专区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国医节 | 大学城校区名医雕像地图
2019-11-15 18:11     (浏览次数:)

春去秋来,当我们在校园里匆匆走过,

可曾留意身边的每一处景观?

可曾驻足仰望前辈们的身影?

今天是3月17日国医节

一个为中医药而抗争的纪念日

小编整理了大学城校区内

中医药前辈们的雕像和他们的故事

谨为国医节之纪念——

从外环路的学校正门往里走,面向校训石的左边、同心园的右边,是我校历史上三位名教授的雕像

罗元恺

罗元恺

于学校,他是建校元老之一

于病人,他是“送子观音”

罗老临床擅长内、儿、妇科,尤其精通妇科

行医治学50多年

提出“女性生殖调节轴”理论

研制补肾固冲丸、田七痛经胶囊等多种药物

造福广大女性同胞

抗日期间,母校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停办

罗老一直筹划复校

更在山区举办中医讲习所

顶着战火输出中医药人才

建国后,面对中医西化的浪潮

时任副校长的罗老顶住各方压力,坚持中医为本

为广州中医学院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耀燊

黄耀燊

最具代表性的岭南医家之一

从医50余年,救治过许多危急疑难病症

其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

治疗急腹症、治疗毒蛇咬伤

3项研究获得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善于育人

他经常告诫学生,作为一个医生,技术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医德,要同情病人,体贴病人

在他年逾古稀时,尽管身兼数职,并患多疾,

但对求医者,他仍是来者不拒,并一视同仁

李仲守

李仲守

现代著名的中医学教育家

一生致力于祖国医学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早年主编的《医药学报》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废止中医药案》

面对妄图取缔中医中药的狂澜

他毅然挺身而出

立即在《医药学报》上撰文

痛斥国民党政府的政策

并致电全国,号召中医药界同仁行动起来

“一致力争,毋任国医国药再受压抑于政治铁蹄之下”

为此,《医药学报》被查停办

他又创办了《医林一谔》杂志

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学术上,他勤于著述,著作无数

临床上他提倡“治病求源,勿忘阴精”

每天一边教学科研,一边坚持临床工作

甚至临终当天,他仍在专家门诊为患者治病驱疾,

不幸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

走过三位名教授雕像,我们来到了岭南名医壁

岭南名医壁

葛洪(公元284~364),江苏人,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葛洪,身为一名医学大家,在医药学领域极富盛名。

鲍姑(约公元309-363年),名潜光,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她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刘昉,宋代官吏,知医。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历任礼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夔州(今四川奉节)知州、荆湖转远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兼荆湖南路经略安抚使等官职,还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世人因此称之为刘龙图,知潭州。因见小儿疾苦甚深,而世又无儿科全书以救济之。因录取前贤关于儿科之论述,命干办公事王历及乡贡进士王湜共同编集,汇成巨帙,名《幼幼新书》,凡四十卷,因病其最后二卷由门生李庚代其作序。此书所引前代资料颇为丰富,其中不乏后来已佚之医著或其他文献,故具有一定文献学价值,为宋以前儿科学之集大成者。

释继洪(1208一?),号澹寮,元代河南汝州人。他多次云游岭南,认真总结治疗岭南瘴病的经验,著有《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秘方》,对岭南地理气候与疾病的关系有较深刻认识。在名医壁上的各位名家之中,释继洪先生的画风也显得特别不一样——一身法衣,两脚草鞋,身边还跟着一个小和尚。这就跟释先生的身份有关了。他除了是岭南的名医以外,同时也是金元时期一名声望极高的僧侣,“继洪”便是他的法号。

何克谏,原名其言,以字行.别号青萝山人,广东番禺人。约生于明代崇祯六年(1633年),殁时八十余岁、其家原业儒,约在二十六岁时,明亡,随父兄隐居于番禺沙湾附近的青萝峰,其别号即来源于此。他采药著书,兼为乡亲治病,以终其一生。

朱沛文,字少廉,又字绍溪,广东南海(今佛山)人。我国近代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华洋赃象约纂》4卷(1893年),又名《中西脏腑图象合纂》,另著《华洋证治约纂》。

邱熺(1805-1851年),字浩川,是我国在与天花病毒抗争时的一大功臣,其引进了“种牛痘”的方法,使上千万的孩童免受天花之苦。根据相关史料,到此时为止,中国已有百万小娃受惠于邱熺推广的牛痘术,逃离天花病毒的魔爪。这一数字更像一座丰碑,纪念着这位昔日“落榜生”为医学进步付出的心血与智慧。牛痘技术的推广邱熺功不可没,他也因此被誉为“种痘先祖”、“南粤种痘第一人”。

罗汝兰,字芝园,广东省石城县陀村(今属广东省廉江市雅塘镇)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岁贡,曾任琼州训导等职,是湛江历史上著名的中医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鼠疫专家。

陈伯坛(1863~1938),原名文伟,字英畦,广东新会人,出生于贫困之家,却从小就聪颖过人,刻苦好学,年少时便对中国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心从医,如今先生是近代岭南伤寒学派的鼻祖,是广东著名的四大名医之一。

黄省三(1882年~1965年),广州番禺化龙镇人,著名中医学家。幼年随傲乡村医生的父亲学医,12岁丧父后,一边做杂工维持生计,一边苦读中医学名著,17岁因治好家乡瘟疫而名声鹊起,1910年迁居广州南关西横街开黄崇本堂行医,1924年赴香港,开始钻研西医医学理论,是中国倡导中西结合的中华医学新体系的先驱者。

岭南名医壁之后拾阶而上,图书馆前,是医圣张仲景像

张仲景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

其生活的时代,恰逢东汉后期

社会动荡,连年战乱,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

各种传染病由此广泛流行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毅然放弃自己的官职,专注于医学,

最终,所有的在临床上的积累和心怀百姓的心意

都浇铸成了一本《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像的对面、药王山下,是药王孙思邈像

孙思邈

孙思邈

唐代医药学家、道士

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完成了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千金方》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广至民间

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收集校验秘方

……

其《千金方》中医德篇提及的“大医精诚”

正是我校校训中“厚德博学,精诚济世”中“精诚”的来源

仰望药王像之后,往校门方向走,教学楼边,是岐黄问对

岐黄问对

岐黄问对雕塑中的两位主人公

一位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华“人文初祖”黄帝

一位是上古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华夏中医始祖”岐伯

相传当年,黄帝周围聚集了许多懂医药的大臣

被人们尊称为“天师”,如伯高、少俞等

而岐伯是其中懂得医理最深、技术最精湛的一位

相传有一天黄帝召集各位天师,共同探讨医药

黄帝发问,各位天师作答

其中只有岐伯回答最为精辟,滔滔不绝

从此黄帝整日与岐伯谈医论道,一问一答

二人论医达三年之久

岐伯共解答了黄帝提出的1080个问题

其讨论的成果被后人记载整理

最终著成《黄帝内经》

成为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

从岐黄问对像出发,穿过教学楼A、B,再往下走,映入眼帘的就是邓铁涛像

邓铁涛

邓铁涛

首届国医大师,中共党员,著名中医学家

我校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他不仅医术高明,更是仁德济世

不仅桃李满天下,更一直为中医药奔走抗争

其事迹感人至深,影响深远

详阅《铁杆中医 涛声不绝》

版权所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