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首页  走进校友会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校友风采  下载专区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故事集|以匠心守正,以创新续火——非遗古法新传的“守艺人”叶彬
2025-10-20 11:20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浏览次数:)


非遗古法新传的“守艺人”——叶彬

在岭南中医药的历史长卷中,安宫牛黄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守艺人”叶彬,正是这颗明珠在当代的守护者。作为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的副总经理、中一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他以学者之思、匠人之心、创新之魂,将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科技,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



白云山中一药业副总经理、中一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叶彬

叶彬与中医药的缘起,早在青年求学时便已种下。2000年,他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习,后赴中国药科大学深造中药制剂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他加入中一药业,从一位生产一线的工艺员起步,逐步成长为生产技术骨干和企业管理者。岁月流转,时光荏苒,他对传统医药技艺的敬畏与热爱从未改变。



中一安宫牛黄丸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1858年。岭南名医周景勋创立橘花仙馆,根据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首创了具有岭南中医药特色的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安宫牛黄丸的制作工艺极其讲究,需经过药材拣选炮制、粉碎、配研混合、蜂蜜炼制、制丸条、制丸、包金衣、吊蜡、刻金字等九大工序。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项技艺历经六代传承,从家族秘传到企业化传承,叶彬承接了这项百年技艺的火种,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化制药体系。


叶彬首先从最基础的药材把关做起,他带领团队深入分析每一味药材的理化性质,制定严格的炮制标准,从源头把好产品质量关;配研混合是制作工艺中的关键难点,面对冰片的挥发性、朱砂的矿物特性以及牛黄、麝香等动物药材的不同性质,叶彬既沿用“轻研冰片、重研麝香”古法,又引入现代粉体混合理论,通过“相似相溶”和“等量递增”等方法,解决了药物混合不均的难题,提高了产品质量均一性和稳定性;面对传统炼蜜技艺依赖经验、难以量化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建立科学的炼蜜质控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以现代工艺技术重新诠释古法技艺,显著提升药丸质量稳定性;面对蜡壳易裂、密封不严的百年难题,他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塑料保护球壳”专利,融合传统蜡壳工艺与现代材料学,提升了产品运输、存放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他还推动开发包金衣工艺、扩展天然牛黄产品系列,真正实现了“遵古法而不泥于古,创新方而不失其本”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叶彬带领团队开展安宫牛黄丸技术改造工作


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与责任的传递。叶彬打破传统师带徒的单一模式,构建起“传统学徒制+现代考核机制”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从一线手把手传授,到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远程教学,他以开放而又严谨的方式,让古老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undefined


叶彬进行传承人教育考核工作


因在传统医药传承与创新中的杰出贡献,叶彬先后荣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专利、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一等奖,并获评“中国医药行业质量匠星人物”等称号。对叶彬而言,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是用一生的守望与思索,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白云山中一药业“消渴丸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获中国发明协会2021年度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叶彬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叶彬的匠心,从不局限于实验室与生产线。他参加“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承周”,将中一安宫牛黄丸非遗制作技艺传播至向全国各地;他活跃在“世界预防中风日”的公益一线,将中风防治知识送入千家万户;他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他参与健康科普活动,让深奥的中医药知识变得可感可触。在他看来,非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艺的延续,更在于文化的传播与共享。



叶彬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采访



叶彬展示“中一安宫牛黄丸非遗制作技艺”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叶彬用多年的坚守诠释了真正的传承。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正是非遗传承最美的样子——既保持着传统的内核,又拥有着时代的魅力。




转自公众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执行编辑 | 麦慧欣

责任编辑 | 胡展硕

审核 | 李欣瞳

审定 | 陈   霖


版权所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