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
某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
护士高文东静静躺在病床上
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流入采集袋
这份带着他温度的“生命礼物”
将跨越千里为陌生患者重启生机
这位广中医2020级校友
从校园里的护理学子到此刻的“生命摆渡人”
用热血让“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
在暖流中闪闪发亮
2022年,刚上大学的高文东参加无偿献血,献血车旁边就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公益科普宣传。一位入库十余年但一直没配型成功的志愿者向他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流程和意义。高文东被他的热情感染,随即登记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愿。
今年8月25日,正在上班的高文东,无暇顾及手机上的两个来电。下班后,他看到了初配成功的短信通知。“突然得知初配成功,我有点措手不及。首先是惊喜,三年不到就有初配成功的患者,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随之而来的是担心,不知后续的高分辨入库、体检等环节能否顺利通过。”高文东回忆说,“但我一点都没有犹豫,因为我在登记时就做好了随时捐献的准备。我要尽全力帮助这个有缘分的陌生人。”
在高配成功的消息传来后,身高1米72,但体重仅为52公斤的高文东就抓紧“补课”,让自己对捐献流程更加应对自如。“我担心自己太瘦,不足以支撑四五个小时的捐献,所以就刻意多吃一点。在体检通过后,我又开始规律摄入钙片,补充营养,主动调整作息,加强锻炼。”最终,他成功完成捐献,成为全国第21160例、北京第77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非亲缘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这缘分胜似血缘亲情。
当晚,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就会连夜送到患儿所在的医院,输注到患儿身体之中,逐步帮助患儿重建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他们之间将因这份生命的馈赠建立起特殊的联系。“因为受赠者的病情危重,全流程都加急了,所有人都在努力。看网上很多捐献者分享他们从初配成功到捐献完成要用两三个月时间,而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这份荣誉背后,是他作为护理人,对“守护生命”初心的始终坚守。

捐献成功后,高文东收到了红十字会转交的感谢信,“您好,我是孩子的父亲,收到您的捐献信息,我们全家相拥而泣!真的很高兴!也为您的善举感动!我的孩子终于有了希望,十岁的他也将奔跑在校园的操场中……”
“小弟弟,虽然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但我很佩服你,能在与病魔的漫长战斗中一直坚持,希望接下来你也能一切顺利!期待在十年后、二十年后,乃至不久的将来,都能不断收到你的喜讯。”高文东也提笔写下了自己的祝福。
回溯高文东的成长轨迹,中医药文化与护理专业的缘分,从他的故乡便已开始。他来自河北保定安国——这座素有“中药都”之称的城市。2020年,高文东首次离开家乡,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在广中医的四年里,他以卓越态度深耕学业与科研,2021-2023年连续三年斩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与校综合奖学金,曾赴东莞参与“浪潮菁英”创新创业训练营,并于2024年以共同作者身份在《中华护理教育》发表文章。

2021年起,他先后任心理委员、班长、护理学院学生会部长及《护理学导论》课程助教。课余时间里,他始终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从指引乘客的地铁站点,到各类校级活动现场,再到投身防疫工作、坚持 2020 年至 2022 年定期献血,每一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 “奉献” 二字的重量。
高文东在校期间参加活动/志愿工作现场
2023-2024年,凭借优异的专业成绩,高文东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完成实习。2024年入职后,从日间病房到急诊EICU,再到如今的血液内科,高文东在不同科室的轮转中,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护士。“优质的实习机会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我大学期间的学习、科研与学生工作经历,也多是依托学校和学院平台探索实现的。”谈起母校,高文东充满感激,他始终记得,母校教会他的不仅是护理技术,更是“有温度的护理”。

如今,高文东依然在血液内科的岗位上忙碌着。工作之余,他会拿起口琴吹奏歌曲,也会骑着摩托车感受风的自由,业余无线电的爱好则让他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从校园里的优秀学子,到临床中的责任护士,再到如今的“生命捐献者”,高文东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榜样,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超人”,而是把每一份责任扛在肩上,在平凡岗位上把小事做到极致的普通人。

高文东的故事
是广中医无数优秀校友的缩影
在这里
有太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
带着中医药的传承与热爱
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这份“以生命守护生命”的精神
也将继续激励更多广中医学子
用专业与奉献
书写属于新一代医者的担当!
转自公众号“广州中医药大学”
来源 | 高文东 协和医生说 党委宣传统战部
执行编辑 | 陈品乔
责任编辑 | 陈璐瑶
审核 | 李欣瞳
审定 | 陈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