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全国紫苏产业科技发展大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盛大启幕。大会以“协同紫苏产业科技 激发全产业链活力”为主题,深度契合国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以及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汇聚全国紫苏主产区政府代表、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以及100余家龙头企业高管,共商紫苏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大计,为传统药食同源产业现代化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文锋为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创新发展联盟紫苏产业科技专委会授牌,与广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柯忠共同为理事单位授牌,标志着我国紫苏产业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的全国性平台正式成立。该专委会将整合华中、东北、西南三大主产区资源优势,打通“种植-研发-加工-应用”全产业链协作壁垒,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七大核心任务,推动紫苏产业从分散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高质量发展转型,为行业发展树立新标杆。
战略领航聚共识 校地协同启新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宏斌在致辞中指出,为加速成果转化,学校牵头倡议成立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创新发展联盟、粤港澳中医药联盟等行业协作组织,并依托学校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与6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的完整研发体系,推动产业科技攻关和产教融合发展。王宏斌强调,紫苏作为承载中医药传统智慧的药食同源瑰宝,在现代科技赋能下已成为链接传统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重要载体。学校深耕紫苏种质资源评价、规范化种植、高值产品开发等全链条研究,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模式加速成果转化,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正全力构建紫苏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生态。

参会的湖北省阳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林子荣等主产区代表纷纷表示,将以大会为契机深化校地协同,推动紫苏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与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柱,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中秋主持。
院士领衔献智策 多维创新赋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以 《药食同源中药材发展新技术及新策略》为题作报告,从基因组学、分子育种、功效物质深度挖掘等前沿领域,为紫苏产业科技升级提供顶级智库支撑。其团队提出的 “科技赋能传统药材现代化” 理念,为紫苏从传统药食同源植物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化提供了科学路径。

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任首席科学家张海洋、广州中医药大学海南医院党委书记袁勇等业内权威专家,分别围绕 ”特色油料药食深度融合战略”“伤寒论理论指导紫苏产品创新开发”等主题分享成果,从产业战略布局、临床应用拓展、核心技术突破等多维度为紫苏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青年论坛上,全国青年科研工作者聚焦紫苏种质资源创新、分子机制解析、区域适配性种植等细分领域的创新探索,展现了产业创新的新生力量与未来潜力。
政产学研用协同 共筑发展新生态

大会现场硕果累累,10项合作签约项目涵盖紫苏高值产品开发、区域公共品牌构建、深加工核心技术合作、科研联合攻关等多个关键领域。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湖北阳新、黑龙江桦南、重庆彭水等主产区政府达成校地战略合作,多家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紫苏功效物质高效提取、国际化产品培育等联合攻关,标志着以紫苏产业为纽带,以教育链为基础、人才链为核心、创新链为动力、产业链为载体的“四链”融合体系初显实效,共同筑造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广州中医药大学正积极对接产业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路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探索以单一中药材为主题、纵深整合产业链资源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模式,旨在汇聚行业智慧、推广前沿技术、促进信息共享、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提升中药材质量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此次大会的召开,搭建了紫苏产业科技交流与资源对接的共享平台,彰显了中医药产业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价值作用。随着紫苏产业科技专委会的高效运转和各项合作的深入推进,这株承载传统智慧的 “纯阳之草”,必将在科技赋能下实现全产业链价值跃升,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产业力量。
转自网站“广州中医药大学”
来源|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撰稿人|李辉标 倪泽杰
摄影|陈庭深
审核|李欣瞳
审定|陈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