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读到这千古名句,仿佛都能看见千年前那个重阳,诗人独立秋风中的身影。而今,茱萸又开,秋意正浓,那些被时光浸润的重阳习俗,依然在岭南的秋风里静静流淌。
重阳的韵味,正是藏在那些传承千年的风物里。登高望远的期盼,佩插茱萸的牵挂,饮菊酒的淡泊,都弥漫在这个季节里。重阳前夜古人们会执五彩风车,踏着月色登山。风车转动,时来运转;登临绝顶,豁然开朗。这不仅是习俗,更是与天地对话的仪式。
古人的智慧,更是在将养生之道融入一草一木之中。这个重阳,让我们细数那些带着药香的时光,走进那些平常又不平常的一花一木。
茱萸被称为“辟邪翁”,其习俗源于古人的自然崇拜与医药认知。《本草纲目》记载茱萸可“治寒驱毒”。人们将茱萸装入布袋佩戴(茱萸囊),或直接插在头上,是利用其药用特性来预防季节性疾病的一种民俗智慧,后来逐渐演变为辟邪求吉的象征。
因此,当诗人在远方思念兄弟时,看到那茱萸便涌起了浓浓的牵挂。如今,我们虽不常佩茱萸囊,但那份对远方亲人的惦念,却从未因时光流转而改变。
菊花是秋天的信使,更是重阳的魂。它清雅,在重阳时节独自芬芳。菊花入药,性微寒,味甘苦,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参考自《神农本草经》)古人认为菊花历经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故将其与长寿联系在一起,早在汉代的《西京杂记》中就已有记载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习俗。
在广东,重阳节也少不了菊花的身影。百姓们会摘下新鲜的菊花,与糯米同酿,制成清冽的菊花酒。或是简单抓一把干菊,配几粒枸杞,在秋燥时节泡一杯温润的茶。那浮沉的金黄,是秋天写给身体最温柔的诗。
菖蒲生于水畔,清香沁脾。它开窍化痰,祛湿醒神,古人视其为辟邪的灵草。(参考自《神农本草经》)如果说艾草是“地”,代表着母性的、温暖的守护,那么菖蒲便是“水”,代表着清冽的、精神的净化。它寄托了古人希望借其锋锐之形与清香之气,斩断一切污秽与不顺的愿望。悬挂菖蒲,不仅是为家宅设立一道物理的屏障,更是在心中树立起一道精神的防线。
在广东的一些老村里,人们还会将菖蒲与艾草同束,悬于门楣代表着这是一个被祝福的家。有时还会用菖蒲叶煮水沐浴,洗去疲乏,也洗去旧时的晦气。
如果说有一种熟悉的味道能贯穿四季,连接起端午与重阳,那便是艾草。中医认为艾叶性温,味苦辛,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参考自《本草从新》)重阳时节,暑热退散,凉意渐生,正是易感寒湿之时。用艾草沐浴,正是借助其温通之力,驱散初生的寒湿,为身体安然入冬做好准备。
两广的百姓会采来新鲜的艾叶,煮一锅热气腾腾的艾草水。孩子们在氤氲的蒸汽里洗个澡,说是能驱邪避病,整个冬天都不易感冒。那被艾草水浸润的肌肤,带着植物最原始的清香,是亲人最朴素的守护。

重阳的意义,在感恩,在珍惜
品读那些与草木相关的诗词
我们循着古人的智慧
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这个重阳,无论你身在何处
不妨也循着这些古老的习俗
登高、赏菊、饮一杯茶
或者只是给远方的亲人打一通电话
愿秋风捎去我们的问候
愿时光善待我们的亲人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